很久以前用过 Arc,当时内测排了好久的队,实际用了也感觉到不习惯。
这周下载回来了,连续使用了几天,体验非常好!
省流总结:除了没有中文 UI 之外,可以说是个比较漂亮并且很完善的浏览器了。
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印象:
1、漂亮得像一个精致的笔记软件。
颜值方面不用多说,所有浏览器里最好看的?而且它的布局很省空间,把收藏夹和标签栏放在左侧垂直排列,地址栏和扩展则收缩起来放在了左上角。在 Tab 数量越来越多的今天,Edge 都已经上了垂直标签栏,Chrome 还在犹豫呢。
有一个开发者模式,可以把地址栏和开发相关的操作放回浏览器顶部。
2、打破常规的 Tab 设计。
不同于常规浏览器的设定,Arc 中有一个 Space 的概念,可以直译为「工作空间」。它和 Window(窗口)是不同的,倒是有一点像 Tab Group(标签组)。
比如我目前创建了两个 Space:
- 默认:平时工作需要经常访问的各种网站
- 项目 A:在做这个项目需求的时候创建临时的 Space
Space 才是实际内存中的数据,Window 只是对外展示的窗口,同一个 Space 可以交给多个 Window 去展示,它们都指向同一个 Space。
比如你在 Window 1 中打开 Space 1 中的 Tab 1,然后在 Window 2 中也打开 Space 1 中的 Tab 1,那么此时,前者会失去焦点并「冻结」成为一张静态图片,后者是激活状态,可以交互。当鼠标再次聚焦到前者时,后者则会被「冻结」,两者可以互相转换。
怎么证明它俩是同一个 Tab 呢?打开控制台,你能发现连输出过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。
3、没有收藏夹,或者说根本不需要收藏夹。
Space 中的标签栏有一些常驻的位置,它就像是收藏夹与 Tab 的结合体。不点开,它就是收藏位,可以新增、删除、修改。如果点开,它就在当前位置成为一个活跃的 Tab。
在 Arc 的模式下,你不需要关心哪个 Tab 到底有没有打开,需不需要关闭,这在绝大多数场景下根本不重要。你只需要关注当前展示的 Tab 就好了,Arc 会自动去维护其他未激活的 Tab,长期不使用的时候就会清理掉内存,再次点击的时候会刷新重新加载。
4、在 Space 之外。
如果你在其他软件中点开了某个链接,它默认会启动一个临时的单一 Tab 的窗口,不属于任何 Space。因为 Arc 此时认为你只是临时需要查看,并且很快就会关闭掉。可以在右上角将其加入某一个 Space 中。
这个逻辑也是支持自定义的,比如设置特定域名下的链接直接进入某个 Space 中。
当然也有一些奇怪的体验:
1、在系统 dock 栏中右键新建 Window 时,并不是创建了一个新的窗口,而是聚焦到了已有窗口里。再打开新建 Tab。可能是因为上述 Arc 与传统浏览器在管理理念上的区别,它似乎并不推荐人们使用很多很多窗口,而是尽量使用在当前窗口中切换 Space 的方式。
2、刷新的按钮藏得层级太深,右键点 Tab 后居然没有刷新的功能。
3、开发者模式下当前 Tab 被增加了 dashed 风格的边框,好丑……
4、最新版本要求 MacOS 13.0 以上版本才能运行,以至于我现在很纠结要不要把自己电脑从 12.4 升级到 14.5。